当前位置:好一点 > 教育资讯 >高考政策 >正文

弗兰克·盖里的设计采用了什么设计风格?

更新:2023年02月03日 12:06 好一点

好一点小编带来了弗兰克·盖里的设计采用了什么设计风格?,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弗兰克·盖里的设计采用了什么设计风格?

弗兰克·盖里的设计采用了什么设计风格?

“解构主义”设计最早在建筑设计当中出现,像美国建筑家弗兰克·盖里,便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解构主义”的方式,他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的、结构主义的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了破碎的空间和形体。盖里的设计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原则,虽然作品基本都具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是这种破碎本身便是一种新的形式的存在,是解析了对象以后的结构。盖里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便具有表现的特征,作品的完整性并不在于建筑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

盖里的人物轶事

另一个“弗兰克”
美国人喜欢把弗兰克·盖里叫做“另一个弗兰克”,因为前头有了个鼎鼎大名的富兰克·赖特。而盖里却不喜欢不断地被人拿来和赖特做比较,他老是强调说,他不是赖特那种类型的人,可是他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除了别一个富兰克,本世纪以来的其他建筑师无出起右。因为是明星,盖里也做起了巡回讲演,这次讲演是为了促销他的一本名为《盖里话说建筑与进程》的新书。
温馨的葡萄酒
弗兰克·盖里真正的声誉还是来自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建成之后,对他在这里设计建成的那座外星来客般的博物馆,建筑界和艺术界评价不一,大众文化界也有分明的不同态度,有电视名人明确地表达出对它的厌恶,有大牌歌星愿选它庭前的草地来跳舞,而旅游者和建筑爱好者更是完全被它迷倒了。无论如何,毕尔巴鄂之后,盖里以他在建筑中表现的野性的雕塑般的形式名闻天下,抓住了华盛顿、纽约、波士顿无数人的心,还有西班牙人的心。西班牙巴斯克市长为了让他去做一个小酿酒厂也使出温馨的攻心术,送他一瓶1929年的葡萄酒,别忘了他是1929年出生的。于是他就干起了这个活。
西雅图的摇滚博物馆
成了明星就总是得出花样,这个盖里又一次玩的花样是为西雅图的摇滚博物馆所做的设计。这个博物馆是由微创办人之一保尔·艾伦委托建造的。《新闻周刊》记者问到他将要把这个博物馆建成什么样时,盖里说:“艾伦人很好。我问他想要什么样的?他说,他想要个‘靓仔’,很funny的样子,也就是很甜的样子。”盖里似乎被弄糊涂了,于是他把艾伦带到他的办公室,让他自己指出来,在各种模型中哪种算是靓仔,结果他挑了柏林DG银行,连带有外号叫“马头”的会议中心,那也是盖里的杰作之一。盖里便由此开始了设计。

弗兰克·盖里其他具有“解构主义”的作品有哪些?

盖里1988年设计、1991年至1993年建成的法国巴黎“美国中心”,1988年设计、1992年至1996年建成的美国洛杉矶“迪斯尼音乐中心”,以及1989年设计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村”、1990年设计、1991年至1993年建成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博物馆等,都具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设计因具有强烈的个性往往引起评论界的争议和社会的强烈反响。

贝聿铭、盖里、隈研吾...大师的一生都藏在他们设计的博物馆里

以下文章来源于凤凰空间 ,作者孙琬童

人人都爱博物馆,因为这些带有浓重 历史 、科学、文化艺术 氛围的空间,承载了太多人类文明的积淀和回响,逛博物馆,就是在进行一场不断发现的旅行。

博物馆建筑 本身,也像艺术品一样,凝聚了设计建造者们的心血与思考。

(图源:pixabay)

- 01 -

勒·柯布西耶:国立西洋美术馆

一座无限生长的博物馆


坐落于日本上野公园的国立西洋美术馆,是20世纪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作品,于1959年竣工。

这座建筑,凝聚了柯布西耶30多年的思考,是柯布西耶早期 “可生长博物馆” 概念的实现。建筑像螺旋的贝壳一样,可以向外侧无限增长,随时可以满足扩建的需要。

当时柯布西耶的想法是在上野公园打造一个建筑群,除了美术馆之外,还包括剧场、临时展馆、室外展场等,但由于预算有限,只建了美术馆。

国立西洋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早在1929年,柯布西耶便提出了一个“世界城”的构想, “世界城”中的核心就是世界博物馆 。而“可生长博物馆”(Musée à croissance illimitée)的模型,最早出现在1939年柯布西耶的一张草图上。

(图源:Archdaily)

柯布西耶设计的 印度亚美德城美术馆 以及 昌迪加尔博物馆暨画廊 ,也都实施了“无限生长”的概念,在建造时留下了成长空间,希望今后能继续扩建。

印度亚美德城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后来,劳埃德·赖特的 古根海姆博物馆 也采用了类似的想法,展厅围绕着大厅螺旋上升,最终形成一座收藏文明的“金字塔”。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图源:pixabay)


- 02 -

密斯·凡·德罗: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凝聚毕生感悟的“帕特农神庙”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曾担任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校长。

1961年,德国柏林*发出邀请,希望密斯能回到故乡主持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设计工作。密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柏林*的提议,他立志建造一座能够跨越到新世纪的美术馆馆,美术馆的规划始于1963年,建造完成于密斯去世前的1968年。 这是密斯最后的建筑作品 ,他将毕生的感悟凝聚在此,有人称, 这座建筑是钢与玻璃的现代“帕特农神庙”。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在经过6年的修复工作后,耗资1.1亿欧元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于2021年重新开放,这是一个大屋顶下的巨大方形空间, 钢铁构架和超大的玻璃幕墙,将密斯“少就是多”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地面上的展览大厅四周都是玻璃幕墙,柱子与屋面的接头处,按力学的要求,精简到只有一个小圆球。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当人们真正走进这个美术馆,亲眼见到只用8根柱子悬挑起来的巨大黑色正方形屋顶盖在所有人上方时,那种感觉无比震撼。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 03 -

贝聿铭:卢浮宫博物馆金字塔

现代与古典相呼应的绝佳解决方案

在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中,卢浮宫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贝聿铭此前积累的经验都在这个项目上迸发。从地产公司学到的城市规划,在肯尼迪纪念图书馆上经历的政治斗争,以及国家美术馆东馆备受质疑的经历和在香山饭店项目中对文化遗产做出的 探索 等,促使 贝聿铭在卢浮宫博物馆改造项目中,找到了可以平衡 历史 和现代的最佳解决方案。

贝聿铭在卢浮宫入口处建造了高21米宽30米的玻璃金字塔和三个小金字塔,玻璃金字塔的存在既突出了中心,又不会遮掩卢浮宫原来建筑高傲的存在,现代风格的玻璃金字塔与文艺复兴风格的老建筑形成对比,它们互相映衬却不会互相削弱,现代与古典呼应,既尊重 历史 ,又充满活力。

卢浮宫博物馆玻璃金字塔(图源:unsplash)

贝聿铭创造性地使用外张拉力式幕墙系统,在玻璃上按网格拉钢索加固。悬挂玻璃的三角形钢架、长条形圆弧端头的悬挂钢柱、网状钢索的联结无一不体现出构造的精美、施工的准确,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件艺术品。

卢浮宫博物馆玻璃金字塔(图源:Archdaily)

贝聿铭的做法,也被后来的很多建筑师参考。 诺曼·福斯特在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大英博物馆的改造中,使用了非常反传统的玻璃天花板。

大英博物馆(图源:unsplash)


- 04 -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隐藏建筑师,凸显地域文化

贝聿铭说:“我不属于任何流派,也没有投入任何建筑运动。”

贝聿铭是一个谦卑的 历史 主义者,没有任何一位建筑师会像他这样花如此多的时间研究 历史 。因此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和很多设计师那种特立独行不同,他 没有固定的风格 ,不是把自己已经形成的套路拿到世界各地去用,他设计的建筑在不同的地域中有不同的状态。我们从他晚年所设计的 苏州博物馆 中,便可强烈感受到这一点。

苏州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贝聿铭将对故乡、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对几何形体的热爱,都融合在了这幢建筑里, 他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 从苏州博物馆的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等建筑语汇中,我们看到贝聿铭对于现代建筑和 历史 传统之间联系的 探索 ,以及对中国本土建筑语言的寻找。

苏州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为了挑选一棵合适的松树,贝聿铭不辞辛劳奔波三百多千米;为了寻求石头合适的切割手法,他6次亲赴济南;他将巨石切片,烧制出阴影,再将石片按照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地排开,还原了千年前的山水画……

苏州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贝聿铭的封山之作 *艺术博物馆 依然是一部“隐藏自己,凸显地域文化”的作品。91岁高龄的贝聿铭花了两年时间行走中东,研究*文化,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造型简洁抽象,既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也是对古老*建筑的回应。

*艺术博物馆(图源:http://pei-architects.com/)


- 05 -

弗兰克·盖里:古根海姆美术馆

挑战和谐、统一、稳定的价值观

由弗兰克·盖里设计的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壮观的解构主义建筑。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解构主义“挑战了和谐、统一和稳定的价值观”。

建筑由数个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建筑外立面使用了三万多片钛片,令博物馆在不同的天气和光线下呈现色彩变化,钛合金和蔓藤花纹样式的建筑形态,改变了所有人心中对于建筑物外观的看法。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图源:pixabay)

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曾夸赞道:“没有任何人类建筑能像这栋建筑一样像火焰般在燃烧。”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图源:pixabay)

因为这座建筑,还诞生了一个词—— “毕尔巴鄂效应” ,用来描述一座建筑改变一座城市的现象,从此,无数造型怪异的建筑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

另一位解构主义大师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维尔纽斯古根海姆博物馆 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流线型曲线,戏剧化的形态,展示了扎哈对于未来建筑的看法。

维尔纽斯古根海姆博物馆(图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06 -

理查德·罗杰斯&伦佐·皮亚诺:蓬皮杜艺术中心

钢铁怪兽的逆袭

20世纪70年代,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在巴黎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作品—— 蓬皮杜艺术中心 ,那时整个巴黎几乎天天都能听到议论和谩骂这一作品的声音,而在争议之后,它为整个建筑史书写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精彩篇章。

蓬皮杜艺术中心被认为是博物馆设计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具有未来主义特征的设计 打破了传统艺术博物馆的精英光环。 如今,它更是成为巴黎最受人们喜爱的地标之一,足以与埃菲尔铁塔相媲美。

蓬皮杜艺术中心(图源:Archdaily)

除了外围28根作为支撑的柱子外,蓬皮杜艺术中心内部 没有一根柱子,甚至连一道墙都没有 ,在传统建筑里被隐藏起来的梁、柱、管道、线路、供暖照明设备,都被涂上不同的颜色,不加掩饰地展示在公众面前。

蓬皮杜艺术中心(图源:Archdaily)

后来,一幢幢用钢铁打造的建筑纷纷拔地而起,开辟了全新的建筑美学,此谓“ 高技派” ,彰显出 科技 带来的力量感。

理查德·罗杰斯的作品:劳埃德大厦(图源:Archdaily)

从伦佐·皮亚诺近年来的作品奥斯卡电影博物馆中,依然可以看到“高技派”的影子,新建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地面升起来的一个奇妙球体,创造出了一种类似科幻电影的体验。

奥斯卡电影博物馆(图源:RenzoPiano建筑工作室)


- 07 -

隈研吾:梼原木桥博物馆

21世纪的建筑应该“消失”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初出茅庐时,追求的是西方建筑的新奇感,结果建成的作品差评如潮,他几乎被“逐出”日本建筑圈,12年没有接到东京的项目。在这段蛰伏的岁月里,隈研吾回归乡村,并对当代建筑进行了反思,形成了包括 “负建筑”“微粒的建筑”“自然的建筑” 等一系列独特的建筑理念。

隈研吾强调建筑应该以柔克刚,“服从”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进而与之融为一体,建筑是配角,环境才是主角,这些理念在他所设计的 梼原木桥博物馆 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博物馆由无数相互交织排列的木梁架组成,建筑好像悬浮在空中,所有的结构都由建筑底部的一根中心支柱支撑。隈研吾通过对传统木结构的运用,让建筑与周边茂盛的森林产生了联系。

梼原木桥博物馆(图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博物馆两头设有两部全玻璃升降电梯,这两个透明的长方体巧妙地掩藏在背后的植物景观中,这样就能完全突出全木质结构的建筑主体,真正让环境做了主角。

梼原木桥博物馆(图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此后的博物馆设计,隈研吾也延续着这样的理念。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的 建筑基地处于被周围群山环抱的自然环境中,建筑与地形地貌完全契合,仿佛从山中生长出来一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环境的完整度。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图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最新落成的安徒生博物馆新馆由一系列圆形建筑构成,结合蜿蜒曲折宛如迷宫般的小径和绿色的树篱,组成了一个“童话世界”。

安徒生博物馆新馆(图源:Archdaily)



- 08 -

王澍:宁波博物馆

建筑物应该有独立的生命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始终是建筑圈的“异类”。29岁到35岁,人生黄金期,他选择了“躺平”,经过这空白的几年,王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哲学,他认为,想要建筑作品传达出那种文化里最好的状态,用一种很急的心态是做不出来的。

王澍这种“慢”的心态,造就了日后的 宁波博物馆。

王澍慢慢搜集附近村落废墟的残砖碎瓦,就用它们来建造属于当地的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王澍希望将博物馆建成一座 “有独立生命的建筑物” 。王澍认为,刚建成并不是它最好的状态,当五年后、十年后……这片残砖碎瓦中布满苔藓、灌木时,才是它真正迷人的时候。

宁波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瓦片是王澍试图 将自然、人文遗产融入新兴建筑 的许多方法之一,这样的设计手法不仅仅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也是对当代快速城市化的一种深刻思考。

宁波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王澍的最新作品 临安博物馆 ,延续了宁波博物馆的理念,博物馆建筑设计以半边山水结构为总体布局,是一座用石块、竹子建成的原生态博物馆。

临安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结语

观赏每一座凝聚建筑大师心血的博物馆,如同阅读他们的生命

就像是席慕容说过的:“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馆。”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有机会亲临现场去感受它们,愿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

参考资料:

《贝聿铭建筑 探索 》(黄健敏等 编著,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日本】隈研吾 【英国】肯尼思·弗兰姆普敦 著,肖礼斌 译,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立西洋美术馆:日本的勒·柯布西耶 | 经典再读合辑1》(公众号:行走中的建筑学)

《赖特、盖里都设计过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不是一座,是一群!》(公众号:匠山行记)

弗兰克·盖里和安东尼奥·高迪用英语介绍下

1.Frank Owen Gehry
Frank Owen Gehry, was born Ephraim Owen Goldberg on February 28, 1929, in Toronto, Canada. At the age of 17, Gehry moved to California to study at Los Angeles City College before graduating from the Univeris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He then attended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where he studied city planning. After graduating from Harvard, Gehry served as project designer for various firms in Paris and Los Angeles.
Gehry first caught the public’s attention in 1972 with his “Easy Edges” carboard furniture. Often considered an offbeat, Geh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architectural icons.
He is a famous architect best known for his sculptural technique in building design. His most notable work, is the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Spain. He derives his style from late moderni*, expressions of the deconstructivist (or DeCon) school of modernist architecture. He often mixes uncoventional shap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to produce stylish designs. Many of his buildings, including museums and firms, have become tourist attrac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Seattle’s EMP Music Museum is a clear example of Gehry’s architectural extremes; although, the building is unique, it received many harsh critical attacks. Nevertheless, the majority of his admirers stand by Gehry’s choic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Gehry received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in 1989, the highest award that can be received by an architect.
2.Antonio Gaudi
was a unique architectural talent, not easily compared with other architects in the terms used by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Not only was his work strongly individualized, but Antonio Gaudi was fortunate to have loyal clients to support him. From early in his career, wide attention was given to his work, although Antonio Gaudi shunned
publicity.Much of Antonio Gaudi 's attention was given to the design of pinnacles of the towers. As completed, the tops of the pinnacles use colored glass set in concrete, which is lit by internal searchlights to glow at night.
Known for his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using color, light, and sculpture, Antonio Gaudi 's work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ysis.

弗兰克·盖里的箱包作品

Frank Gehry在为路易威登的“致敬Monogram”项目设计这款Monogram帆布手提包 时,他想象一个放置在单面上呈现出来的软质手袋不规则形状,将之赋予硬箱材质,把这个状态以雕塑的概念完美记录下来。精美绝伦的Twisted Box手袋成为整个“致敬Monogram”系列中最具工艺挑战的作品,它将路易威登硬箱标志性的刚性线条与优雅曲线完美结合,让人爱不释手。按下金色黄铜弹簧钩,展现在你面前的是精美的蓝色羔羊皮衬里,饰以Frank Gehry手绘的Monogram图案压纹。

建筑界普利茨克奖简介

普利兹克建筑奖
Pritzker建筑奖是Hyatt(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所设立的, 因其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每年一次的颁奖都由美国总统颁发并致颁奖词,1983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就是从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手里接受的大奖。该奖项一向是当代建筑风潮的指针性奖项,历届得奖的建筑师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从第一届的Philip Johnson(约翰逊),第五届的Ieoh Ming Pei(贝聿铭),之后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Frank. O.Gehry(盖里), 以及Norman Foster(福斯特)等等无一不是当代的大师级人物。 2000年的得主是来自荷兰的建筑师Rem Koolhaas(库尔哈斯)。
Pritzker奖的由来
Pritzker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在1979年设立,用以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该奖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
Jay 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已于1999年1月23日逝世)发起设立了这个奖。他们的长子Thomas J. Pritzker现在是凯悦基金会的主席。他介绍说:“我们之所以对建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建了许多饭店,与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营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我们认识到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关切实在太少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一座满是象Louis Sullivan(沙里文), Frank Lloyd Wright(赖特), Mies van de Rohe(密斯)这样的建筑伟人设计的建筑的城市,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1967年我们*下了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楼作为我们的亚特兰大凯悦大酒店。它那高挑的中庭成为我们全球酒店集团的一个标志。很明显,这个设计对我们的客人以及员工的情绪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说芝加哥的建筑让我们懂得了建筑艺术,那么从事酒店设计和建设则让我们认识到建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因此,在1978年我们想到来表彰一些当代的建筑师。爸爸妈妈相信,设立一个有意义的奖,不仅能够鼓励和*公众对建筑的关注,同时能够在建筑界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我为能代表母亲和家里其他人为此继续努力而自豪。”
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它似乎自成体系,从第一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1979年)开始,到凯文·罗奇(1982年)、丹下健三(1987年)、雷姆·库哈斯(2000年),勾勒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它能打破地域偏见,三位日本人和两位拉丁美洲建筑师的入选,显示了评选范围的全球性特征;出生于巴格达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2004年)的登场,多少弥补了它在性别取向上的一些遗憾;而对弗兰克·盖里(1989年)的关注,足以表明它的前瞻和远见:当时盖里只在美国西海岸做过一些美学冒险性建筑,其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尚未出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弗兰克·盖里确实能够为世界创造惊人的建筑。
一个奖项成为伟大,是因为获奖者足够伟大,而这首先要求评委们足够睿智,评选程序足够公正。在短短的27年时间里,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29位得奖者如群星闪耀,风光无限。其声势压过了百年老店“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更丰厚的“日本国家艺术大赏”和丹麦“嘉士伯”奖、重视单个作品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
奖赏
Pritzker建筑奖在许多程序上以及奖金方面参照了诺贝尔奖。Pritzker建筑奖的获奖者可以得到10万美元的奖金,一个正式的获奖证书,1987年以后还增加了一块铜质奖章。(在这之前为每位获奖者颁发的是一座*制版的亨利.摩尔的雕塑。)奖章正面图案的设计是以有“摩天楼之父”美称的芝加哥著名建筑师Louis Sullivan(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刻有“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ritzker建筑奖)字样,获奖者的姓名刻在奖章正中,奖章背面刻着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
评奖
任何国家的任何人,无论是*官员、作家、批评家、学者、建筑师、建筑团体、实业家,只要有志于发展建筑学,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该奖无任何国家、种族、信仰和意识形态偏见。提名程序每年从年头到年尾,截至于第二年的1月。截至期后收到的提名自动被视作下一年度的提名。每年有40多个国家的500多位候选人被提名。虽然建筑学并不包括在诺贝尔奖范围以内,Pritzker建筑奖的国际评委会还是参照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由全球著名的权威建筑设计师、作家、艺术家、学者、批评家以及象前IBM主席这样的国际工商名流等组成的评委会经过了深思熟虑,最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法来决定最终评选结果。
历届普利兹克奖获奖者名单:
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美国)
1980年刘易斯·巴拉干(墨西哥)
1981年詹姆士·斯特林(英国)
1982年凯文·罗奇(美国)
1983年贝聿铭(美国)
1984年理查德·迈耶(美国)
1985年汉斯·霍莱因(奥地利)
1986年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国)
1987年丹下健三(日本)
1988年戈登·邦夏(美国)贺奥斯卡·尼迈耶(巴西)
1989年弗兰克·盖瑞(美国)
1990年阿尔多·罗西(意大利)
1991年罗伯特·文丘里(美国)
1992年阿尔巴多·西萨(葡萄牙)
1993年稹文彦(日本)
1994年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法国)
1995年安藤忠雄(日本)
1996年乔斯·拉法尔·莫尼欧(西班牙)
1997年斯维勒·费恩(挪威)
1998年伦佐·皮亚诺(意大利)
1999年诺曼·福斯特(英国)
2000年雷姆·库哈斯(荷兰)
2001年雅克·赫尔佐格(瑞士)和皮埃尔·德·梅隆(瑞士)
2002年格伦·马库特(澳大利亚)
2003年约翰·伍重(丹麦)
2004年扎哈·哈迪德(英国)
2005年汤姆·梅恩(美国)

世界最美十大现代建筑 全球最惊艳的现代建筑盘点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总是以建筑作为支撑;而一座现代化建筑的诞生,它总是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建筑不仅仅是人类遮风避雨的庇护所,更是人类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奇思妙想的实现。它的美说不尽,时而雄壮时而委婉。本篇文章为你盘点全球最惊艳的现代建筑,分别是流水别墅、悉尼歌剧院、北京国家 体育 场、苏州博物馆新馆、北京银河soho、跳舞的房子等等。

世界十大最美现代建筑

1、流水别墅

流水别墅是美国甚至全世界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其设计师赖特是举世认的20世纪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流水别墅它建在匹兹堡市附近一处绿树环绕、流水潺潺,景色幽美的峡谷中。与一般的别墅不同,房屋最奇妙的是大部分竟然是空悬在瀑布之上的。四周的树木在房屋的交错处穿插伸展,瀑布沿着平台叮咚跌落,整个别墅就如同岩石般生长在溪流之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百年世界名建筑中流水别墅名列首位,为现代建筑的经典。

2、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的建造始于1957年,历时16年才建成,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世界上最无可争议的建筑奇迹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现代建筑之一。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向着太阳立正看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7年承认悉尼歌剧院是世界文化遗产。

3、北京国家 体育 场

北京国家 体育 场,建筑设计新颖、独特,形成了气势恢弘的场馆群,一夜之间名扬四海,成为 体育 、运动、 健康 、 时尚 的代名词。北京国家 体育 场是世界上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钢结构之一,由于它的外观,人们普遍认为它是“鸟巢”,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镂空手法及中国古瓷的冰裂纹路中找到的灵感,是世界最惊艳的现代建筑。

4、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属于世界最美建筑设计之一,由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5、银河SOHO

银河SOHO,这座最惊艳的现代建筑,位于东二环朝阳门桥西南角,使用了多项绿色建筑的先进技术。这座融动的优美建筑群,平台的错综位移,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保持360度的流线型!光影变动,仿佛身处神秘的外太空,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构成了未来时空引人入胜的环境,更给老北京带来了现代化的建筑风貌,成为新北京的标志!2014年获得中国室内设计奖之“最佳公共空间奖”。

6、跳舞的房子

布拉格跳舞的房子位于捷克共和国布拉格闹区,是布拉格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于1996年竣工,是世界外观最美的建筑之一。由于建筑的造型充满曲线韵律,扭转的双塔就像是俩个人相拥跳舞,因此被称作“跳舞的房子”。它现在作为布拉格新派建筑的代表经常出现在各类 旅游 书籍和明信片上,拥有辨识度颇高的特殊地位。

7、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开创性的现代建筑奇迹,是现代建筑中最壮观、最杰出的建筑之一,该博物馆于1997年10月正式开放,它是由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随机曲线由钛制成,这是博物馆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些曲线反射光线,让博物馆看起来很迷人。

8、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

这个令人惊艳的现代建筑是由奥斯卡·尼迈耶设计的,所以它也叫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位于巴西巴拉那州库里蒂巴市,是目前拉丁美洲最大的博物馆。这个著名的建筑利用的美学知识吸引人的眼球,使人们情不自禁的想要再次看到它,由于该建筑独特的外形,它也被称为“眼睛博物馆“。

9、赫斯特大厦

于2004年投入使用的赫斯特大厦是由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是赫斯特出版公司的总部。这座全球较美的建筑,其三角的设计风格和石质的正面六层底座形成鲜明的对比。新建的42层大厦通过透明玻璃的包裹、贯通,大面积自然天光被引入建筑底层,新建塔楼仿佛凌空漂浮在底层之上。这座大厦是纽约第一座在启用时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黄金级别认证的写字楼,也是911事件后纽约第一座破土动工的摩天大楼。

10、*塔酒店

*塔酒店巍然屹立于迪拜第一座离岸人工岛上,是世界外观最美的建筑之一,也可能是唯一一家可以被称为7星级酒店的酒店。这个酒店将浓烈的*风格和极尽奢华的装饰与高 科技 手段和建材完美结合。由于酒店外观造型像一艘矗立在波斯湾畔凭海临风、劈波斩浪的帆船,所以人们都形象的称它为帆船酒店,以至于后来人们甚至都忘记了它真正的名称是*塔酒店。或许,名称只是一个代号,不可磨灭的,是它本身的辉煌。

舍雅特一代广告公司总部入口处设计的大望远镜,是谁完成的

克拉斯奥尔登堡完成的。
通过将日常生活用品巨型化的方式,使世俗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场所化的建筑性雕塑。他和弗兰克盖里的舍雅特代广告公司总部大楼设计成一个巨大的双筒望远镜,将仅有三层的办公建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三部分,其所产生的波普特征无疑具有轰动效应和示范作用。
广告公司是指专门经营广告业务活动的企业,是“*商”(AdvertisingAgency)的俗称。

以上就是好一点整理的弗兰克·盖里的设计采用了什么设计风格?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好一点。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公司介绍  联系我们
  鲁ICP备2021028409号-10

好一点 淄博机智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