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一点 > 教育资讯 >高考资讯 >正文

安徽农大:30年,300多名教师把根扎进大别山

更新:2023年04月20日 16:06 好一点

好一点小编带来了安徽农大:30年,300多名教师把根扎进大别山,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安徽农大:30年,300多名教师把根扎进大别山

  当车行进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新河南路上时,安徽农业大学教师穆莉兴奋地打开车窗说:“你们看,这儿就是金寨大专班的旧址!”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30多年前的教学楼早已不复存在,道路两旁盖起了新的小高楼,但门前的梅山河水还如往昔一样清澈,汩汩东流。

  这里的山水早已印在穆莉的心里。上世纪8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科技扶贫的号召,安徽农业大学与金寨县合创“金寨大专班” ,扶持当地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作为学校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穆莉来到金寨县,手把手教授当地村民科学养蚕的方法。“田间地头一个月最少也要跑个十几趟,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的鎏金岁月,无法忘记。”

  “30多年前学的知识受用至今”

  在学校举办的重走大别山道路座谈会上,金寨县大山里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占伟略显惆怅:“当年教我的老师没有来,真想再跟他们当面唠唠嗑。” 作为“金寨大专班” 首届毕业生,30多年来,占伟一天也没有忘记过当年农大教师的帮助。

  1985年,占伟成为了首届“金寨大专班” 76名学员之一。“那时能够通过高考走入大学的农村学生少之又少,听说大学教授要来咱们这儿上课,我马上就跟县里申请名额。”

  当年,安徽农大教授段建真、田兴安给学员们讲授茶叶栽培课程,两位教授治学严谨、理念新颖,给占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个时候,段教授就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理念,要依照当地的生态环境来制定茶叶种植方案,千万不能干毁林种茶的事。而田教授则一直提醒我们种植茶叶一定不能忘本,要留守经典,也要与时俱进。”

  教授们传授的先进经验让占伟在日后的种茶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六安瓜片几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那段时间里,占伟咬着牙,排除众议,坚持要把六安瓜片种下去,占伟的坚持换来的是几年后六安瓜片在茶叶市场上的熠熠生辉。时间证明了当年田兴安的正确论断。

  如今,占伟一手创办起来的大山里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得如火如荼,年利润达数十万元,带动百名乡民共同致富。“感谢农大的教授们,他们传授的技艺让我受益终身。”

  上世纪80年代初,安徽农大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 的号召,以智力扶贫为重点,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举全校之力投身科技扶贫工作。学校与金寨县联合创办的“金寨大专班” 首开全国高校与地方*联合培养人才的先河。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的梦想,激励着一批批有志于“三农” 的专家学者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据统计,从1985年至今,安徽农大先后组织300多名教师深入到大别山区,培训农民约100多万人,实现了20多万名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大别山区水稻、茶叶、板栗、桑蚕等八大支柱产业就有六大产业是该校直接参与开发的,涌现出“我的生命属于社会,我的技术属于栗农” 、独创板栗丰产技术的任立中教授;“要想富,去找农大宛志沪” 、成功培育出山区“致富果” 的宛志沪教授;“多教农民一项技术,我就多完成一个课题” 的张良副教授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教师与村民的情谊30年未间断

  30多年,安徽农大教师与大别山区村民的情谊从未间断。

  今年,金寨县古碑镇村民宋永堂迎来了事业上又一个满堂彩:年初,他经营的鑫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北京首农集团就生态黑毛猪*达成合作协议,养殖场内2000多头“大别山黑毛猪” 将进入北京定点屠宰场,进行专业屠宰加工包装,再由北京首农集团进行统购,向首都高端消费市场*。

  早在几年前,宋永堂养殖的黑毛猪就已声名远扬,在安徽农大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福宝的提议下,养殖场独创的“放猪上山” 养殖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金寨县传为佳话。

  “放养能够释放猪的天性,猪的心情舒畅,肉质自然好。”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实地探访,李福宝为宋永堂的肉猪养殖量身打造了一套方案,猪啥时候上山、下山、喂食,均有据可循。

  宋永堂说,李福宝开启了他的人生。2009年,他在养殖业小试牛刀,没想到,刚刚试水便遭惨败。“那些年猪肉市场很不好,活猪4元多一斤,*来的500多头杂交猪一下子就亏了十几万元。” 在宋永堂几近放弃时,在当地*的引荐下,李福宝向他伸出了援手。

  “那时,村村通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车开不上来,只能步行。” 宋永堂说,为了找到合适的养殖点,李福宝经常在山上一走就是一天。“是李教授的坚持成就了今天的‘大别山黑毛猪’。”

  像宋永堂这样,在安徽农大教师的帮助下找到“致富经” 的现代农民在金寨县还有很多。承载着上一代安徽农大人殷切的希望,新时期的安徽农大人赋予了“大别山道路” 更鲜明的时代内涵。

  20世纪末,学校顶住了农业院校“去农化” “综合化” 的思潮,毅然选择了对“农” 的坚守。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学校不断创新服务“三农” 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在全省组建了8个综合试验站、5个特色试验站,构建了“一站一盟一中心” 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启动实施了“青年农场主” 培养计划,着力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桃岭乡党委书记张贻胜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大老师们给农民带来观念上的改变,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亩小麦增产多少斤能形容的效用,这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事业。”

  “大别山道路” 犹如一支越烧越旺的火炬,将光和热不断辐射到更多地区。

  近日,安徽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在金寨县建成揭牌。这一综合试验站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三大功能于一体,是学校服务金寨及大别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拓展和延伸“大别山道路” 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学校和地方的合作进入了更深层次、迈上了更高台阶。

  “这条路一定要可持续地走下去”

  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这条脱贫路实属不易。“当时的金寨,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有些农户人均年收入还不到50元。” 回想起当年大别山区群众的困苦生活,今年82岁的安徽农大退休教授宛志沪仍感慨不已。那时为了带领村民种好西洋参,他在山上一待就是一个月。

  “30多年前,合肥到金寨没有高速路,山路难行,要花两天时间才能步行入山。山上蚂蝗横行,与我们同行的一位老师,进山不到半个小时,腿上就爬满了40多条蚂蝗,血肉模糊。” 宛志沪说,“当时,很多困难我们都咬牙坚持下来了,从来没想过放弃,现在更要坚定地走下去。”

  凭着这股“拗劲” ,宛志沪成功将北美西洋参引入金寨。20世纪90年代初,“一斤西洋参能*到100元,种一二十平方米参就能挣五六千元,千坪村的参农每户获利近四五千元。”

  当初之所以选择在金寨推广西洋参,宛志沪有深远的考量。金寨自然环境优美,山区众多,不太适宜种植规模性农作物。人参喜阴耐旱,不需要砍伐林木就可以种植,对土壤亦无伤害,是一种环保型经济作物。

  西洋参的成长周期比较漫长,在效益至上的时代,很多村民开始种植如天麻这样周期短、收益快但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农作物。对此,宛志沪忧心忡忡:“只有懂得与自然和平共处,才能收获更多回馈。”

  推动大别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宛志沪认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国家能够利用项目支持,鼓励更多青年教师深入农村山区做实地调研。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对此李福宝认为,高校应将教师的社会服务纳入评价机制,写在“田野” 上的论文也应得到学校和社会认可,形成高校与基层的良性互动机制,让更多的“大别山道路” 在中国大地上涌现。

以上就是好一点整理的安徽农大:30年,300多名教师把根扎进大别山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好一点。

与“安徽农大:30年,300多名教师把根扎进大别山”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公司介绍  联系我们
  鲁ICP备2021028409号-10

好一点 淄博机智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